
记者寒冰报道:第二天,拉爵爷在伦敦激动地宣布,将投入20亿英镑建造曼联的新球场,而就在前一天,他还在电视上大肆宣扬,称若没有他铁腕削减开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俱乐部——曼联,将在年底面临破产的命运。如此一边裁员省钱,一边却提出如此庞大且耗资巨大的新球场计划,拉爵爷的“超级梦想”显得有些分裂。
曼联,负债高达7.5亿英镑,又长期未能夺得重要冠军,如何在5到10年内完成这一成本相当于年收入三倍的“复兴计划”?考虑到新球场所面临的融资压力、施工难度以及球队成绩的低迷,英国媒体和球迷对这个“超级梦剧场”计划的疑虑不言而喻。
新球场计划总投资20亿英镑,这一金额创下了英国历史上单一体育设施投资的最高纪录,比热刺的新球场贵两倍,比温布利球场贵2.5倍,比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贵三倍,甚至比阿森纳的“酋长球场”贵了五倍。然而,这一计划公布后,英国的基建与金融业内人士普遍对此表示质疑。
曼联新球场设计概念刚刚公布时,便引发了广泛关注。实际上传出的设计方案,更多是为了吸引投资的一种噱头。曼联的CEO贝拉达和高管们特意飞往戛纳,向潜在投资人展示项目。然而,熟悉大型基建项目的人认为,这20亿英镑的预算根本无法覆盖整个建设费用。毕竟,皇马花费15亿英镑对伯纳乌进行翻新,且并未进行重建,也没有增加座位数量。
另外,球场设计中的球形结构与帐篷的构思也备受质疑,这一设计是整个方案的核心理念。但新球场的地理位置限制了设计的完美实现,使得这一项目的实施变得更加困难。拉爵爷提出的模块化建筑方式,也要求事先制造160个部件并通过曼彻斯特运河运输,但建筑行业人士认为,这一方案未必切实可行,尤其考虑到曼联新球场周围的交通情况,可能会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
为了争取政府支持,拉爵爷将新球场项目包装成一个更大的体育区,并与BBC所在的“媒体城”连接,以符合当地政府的城市现代化改造计划。拉爵爷借此说服曼彻斯特市市长伯纳姆支持此项目,而伯纳姆则努力说服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希望能获得3亿英镑的公共资金,搬走老球场后方的铁路货运中心,为新球场腾出空间。
然而,尽管这样或许能帮助曼联节省几亿英镑,减少建设成本,并加快工期,但这些也仅仅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毕竟,建造新球场的20亿英镑完全需要曼联自行承担。相比于皇马和巴萨依靠北美投资、出售冠名权或进行周边商业开发来筹集资金,曼联这样做不仅将背负大量债务,且对俱乐部未来的运营和球队实力构成巨大压力。
一旦曼联的新球场计划公布,英国媒体便开始关注另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避免陷入“阿森纳悖论”循环?当年,阿森纳为建造一个6万座的新球场,借债4.7亿英镑,耗时3年完成。结果,这一债务影响了俱乐部长达15年的财务状况。尤其是在2004到2013年间,为了偿还债务,阿森纳被迫削减开支,但又必须确保球队成绩,以保持稳定的收入流。正是这种两难的境地,成为了“阿森纳陷阱”的代表。温格精明的管理确保了俱乐部的运作,尤其在转会市场上通过卖人和低价购买球员获得了资金,并且借助欧冠资格,稳定每年获得4000万英镑的收入,才逐渐摆脱了这个困境。
相比之下,曼联在新球场建设和偿债期间,几乎不可能避开这一陷阱。曼联每年需偿还5000万英镑的债务,而新球场建设还需额外借款20亿英镑。即便采用弗格森时代的高调计划,也需要17年才能将债务还清。然而,弗格森退休后,曼联开始走下坡路,至今已经快12年。即使新球场建设项目从今年开始,接下来十多年,曼联仍将面临“阿森纳式陷阱”,即新球场建设完成后,成绩未必得到提升,而俱乐部仍需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更何况,曼联目前没有温格那样精明的主教练,也没有能调和这一切的体育总监。
从当前曼联的状况来看,想要通过融资建新球场、出售冠名权,甚至像巴萨那样将球场周边的商业开发权出售,面临的难度要远大于当年的阿森纳。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曼联未能进入欧冠,导致商业收入减少了15%。阿莫林和新组建的体育管理团队若想复制温格时期阿森纳的成功模式,几乎不可能。而且,现在的英超竞争比阿森纳当年更加激烈,曼联若想稳定获得欧冠资格,困难重重。
尽管曼联的商业价值仍然不小,每年能赚取6亿英镑,但弗格森时代的光环已经逐渐褪去。如果曼联再无法夺得重要奖杯,其商业价值将可能大幅下滑,且难以恢复。要实现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新球场,曼联必须依赖足够的奖杯来支撑。但可惜的是,现在的曼联连欧冠资格都未必能稳住,那个新球场的“根基”显得岌岌可危。